暑假的消失

视觉中国 资料图

无意间在微博看到一句话:“新教师进群了,忽然有一种要开学的危机感,有一种还没好好享受暑假的难过感。”暑假余额不足,但“还没好好享受”,这可能是不少人的感触,尤其是孩子。

作为疫情“乙类乙管”后的第一个暑假,这个夏天可谓好不热闹。高铁上,到处都是领队+学生的组合;博物馆里,到处都是牵着孩子指点文物的家长;知名大学校园的“附近配套”,成了中小学生打卡地……


(资料图)

眼下,假期过去大半,在这格式统一、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暑假里,可能藏着不少家长和孩子的一声叹息:家长很累,孩子也很累。

消失的童年和孩子味

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暑假:“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,连收音机都没有,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。我体能不佳,胆子又小,放假了我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,偷空就看闲书……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、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。”

我相信,很多孩子也和莫言一样,都有自己喜欢的度假方式,但常常埋没在来自家长的各种安排和“看着顺眼”中。

近年来,社交平台时不时会掀起一些80后、90后的怀旧风,有一句留言出现的频次相当高:那时候不富裕,但是那份快乐是真的快乐。

如今,很多80后、90后成为父母,童年依然是他们人生中最快乐最放松的那个阶段,如罗大佑唱的那般充满趣味,无忧无虑。粘知了,掏鸟窝,在池塘里捉虾,去野河里洗澡,在地上画几道线就可以“走四子”,挖几个坑就可以过家家,还有跳皮筋、踢毽子、丢沙包、抽陀螺、打弹珠……

总有玩不完的游戏,总有无穷的兴趣和精力。只有最后几天,才想起来一个叫暑假作业的东西,然后突击完成。可是,这波人长大了,生娃了,却对他们自己孩子的童年,不再慷慨。我的暑假我做主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正在成为当代孩子的奢侈。

孩子们似乎少有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,而是在一份份规划表里一步步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,人生仿佛是一次次打卡和“get”。他们或许有着父母同龄时代绝对达不到的知识水平,但身上却少了些东西。这种东西,不知道该怎么精准地形容,野生味?或者就是原始的孩子味?

在各种以孩子为对象的市场开发中,孩子可能恰恰是最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的那个配角。有人制造焦虑,有人发现商机,有人跟风攀比,而孩子们像是被牢牢牵住的风筝,随市场和家长摇摆,看似天空海阔,实则摇摇晃晃,风一停,不知落往何方。

近日,杭州新东方被网红举报违规补课,有人为这种举报行为点赞,觉得违规就要查;而有些家长则担心,自己的孩子又少了一个可以悄悄卷的地方。人们在讨论这样的事情时,常常将举报者和被举报者当作主角,却忽略了被夹在当中的孩子。

孩子成了暑假的配角,甚至是教育的配角。这正常吗?

连玩都要“研”与“学”

这个暑假,和孩子搭配着上热搜最多的,估计就要数“研学”了。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有超过5000家“研习营”“夏令营”的相关企业,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。

有孩子的地方,总有市场。研学作为一种新潮的夏令营方式,当然可以有,如果真的能够让家长省事,让孩子学而乐之,当然是多赢的。但是假期过了大半,火爆的研学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,留下了怎样的体验?

不少媒体已经开始“回访”当初热衷报名的家长。翻看最近报道,有人花6000元在清北门口拍照;有人交了4980元的报名费,结果研学机构组织协调不力,孩子们只能在景区和高校门外观望;有人吐槽“还不如旅游团,没玩好也没学好,钱还花了不少”……

我们从这样的反馈中,其实不仅可以看到一个“乱”字,还有一个“卷”字。家长们之所以热衷给孩子报各种研学班,重点可能还是落在了“学”上。对于在平日里时刻都要鸡娃的家长来说,当然不能放过长达两个月的暑假。

毕竟,他们是从托班就开始卷孩子的。谁家孩子三岁就会背多少首唐诗了,谁家孩子四岁就会加减乘除了,谁家孩子八岁就会编程了、九岁就钢琴多少级了……这个暑假,甚至有来自广西的学生,在“清华教授讲座”的北京研学项目中,听起了以“新能源”为主题的讲座。

我们一时仿佛生活在一个神童扎堆的时代。有时候想想觉得有点担忧,这一代的孩子,打记事起就开始被安排,仿佛整个人生的“课程表”都已经打印好了,被安排到每周每天每时每分。寒暑假,当然也要被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
对孩子们来说,暑假太短,可是对于一些学校和家长来说,总觉得暑假是“漫长的季节”,是不务正业。这不,已经有学校按捺不住了——石家庄精英中学通知高三年级学生于8月8日上午10点前到学校报到复课,在引发热议后被叫停。

把一切可以用来赶超的时间都利用起来,一些学校和家长总想着弯道超车,“在别人过暑假的时候悄悄努力,然后一开学惊艳所有人。”他们似乎已经忘了,暑假的本质是什么?一个字,玩。

现在,连出去玩也得赋予玩之外的更多意义,玩儿不能单纯地玩儿,还得研、还得学,这恐怕并不是完全美好的方向。一些家长忙得晕头转向,一些孩子过得恍恍惚惚,这样的暑假,未必充足。

把暑假还给孩子吧

会学习的孩子有很多,但会玩才是孩子的天性。

暑假是童年的重要构成部分,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身体器官。学生作为完整的个体,应过一种完整的生活,受一种完整的教育。很多人以为教育只存在于学校,存在于培训班,却不知教育同样存在于暑假里,存在于“玩”中,会玩、能玩、玩出精神上的获得和心灵上的滋养,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。

什么都不学,也是一种学。自由自在地生活,本身也是一种教育。

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。这样的理想,这样的选择,是教育界的鼻祖、老师的老师孔子他老人家最赞赏的,然而两千多年过去了,很多人对于这样的假日,依然只是嘴上说好,身体并不诚实。

暑假就是用来玩的,它并不应该被赋予太多的意义,更不该成为“一卷到底”的新阵地。把暑假还给孩子,把童年和快乐还给孩子,应该成为一种教育自觉。

每当看到当代孩子大大的书包、厚厚的眼镜,我都会生出一种困惑——这就是进步和进化的结果吗?早在多年前,就有教育研究者提出了“重建暑假”的命题。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暑假?大道至简,让学期的归学期,暑假的归暑假。

孩子们放假了,这是教育的规律,也是成长的需要。面对放假的孩子,家长们不应盲目和焦虑,市场也不应过于灵敏和超前,不能见到孩子的“空窗期”就想填上去。须知,那所谓的空窗期里,也有实实在在的东西,它们就像身体里的微量元素,看不见,但不可缺。

下一个暑假,不妨提前问一问孩子:你想做什么?你对自己的暑假有什么安排?哪怕孩子什么都不想做,哪儿都不想去,那或许也是挺好的暑假。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暑假的消失

2023-08-12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北冰洋印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